端午節(jié)一過,海拔2400米左右的麗江壩已經(jīng)春意盎然。經(jīng)過一個漫長的冬天的休整,在趕馬人精心照料下,騾馬在崎嶇山路上傷損的蹄子得到了恢復,體膘也長起來了,各家商號和馬鍋頭們再也在家待不住,他們開始張羅準備各色貨物,特別是茶葉,即將再次踏上那遙遠而艱難的旅途。
大多數(shù)走西藏的商號和馬幫辦貨都在麗江。另有別的馬幫,像大理的白族馬幫和滇南的馬幫將茶葉等西藏需要的貨物運到麗江來。當然,也有大量的藏族馬幫帶著山貨和從印度運進的外國貨涌到麗江來。那時的麗江其商業(yè)之繁華非我們今日所能想象,在麗江幾乎就能辦好一切所需的貨物。
麗江納西族走西藏草地的馬幫都知道,五月端午過后上路正好,因為前去的沿途冰雪開始融化,人和騾馬飲用的水有了,新草也冒出來了,他們可以一路慢慢地走去,讓驟馬盡情享用鮮嫩的青草,以使心愛的驃馬保住體膘,這樣才能夠勉強支持到順利返回麗江。當時有這樣的進藏時令:“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泥沒足;七、八、九,正好走?!钡咴鲁鲩T就晚了,他們最遲必須在夏至前出發(fā),否則他們就無法在嚴酷的冬天來臨之前回到溫馨的麗江壩。那樣的話,他們甚至可能把驃馬和他們自己的性命永遠留在那條可怕的路上。
那一年趙鶴年還不到30歲,正是做事的年齡。他第一次走這條路時是27歲,當然,在這之前,他經(jīng)常來往于麗江和德欽之間,早已習慣了在山野中行走的生活。自27歲以后,他已經(jīng)在前往西藏草地的道路上走過了好幾趟。
像那個時代的許多麗江人一樣,趙鶴年不僅有名,還有字,叫應(yīng)仙。熟悉的人就只叫他趙應(yīng)仙。每次出門上路,趙應(yīng)仙都要自己翻翻黃歷看看,選一個黃道吉日才能出門,不是黃道吉日就暫時不動。馬幫們?nèi)际沁@么做的,不管信還是不信。與其信其無,不如信其有。一旦出門在外就要不停地趕路,也就管不著什么黃道吉日不黃道吉日了。
當然,當年在出發(fā)的時候,趙應(yīng)仙還要將一支十響的小手槍別在腰里,他并不知道那槍是什么牌子的,他們把那槍叫“十子”。他雇請的趕馬人“馬腳子”也都有槍,他們一般帶的是能裝五發(fā)子彈的長槍,有的是用叫“辛格倫巴”的獅牌槍,有的是用叫“明都倫巴”的花牌槍,大概都是英國生產(chǎn)的。這一路過去野獸很多,熊和豹子隨時可見,還有貪婪而兇殘的強盜,槍必帶不可。那時的馬幫都是全副武裝。護身防衛(wèi)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可以打獵改善生活,也為艱辛的旅途增添許多樂趣,而最主要的是,槍在那片廣袤的高原上是男人們的標志和象征。只要是男人就要有條槍,沒有槍的男人就跟閹人一樣。
在漫長的路途上,趙應(yīng)仙自己還有自己的樂趣。他小時候上過幾年學,有相當?shù)臐h文化修養(yǎng),很喜歡看書,所以在他的行囊中,還有幾本他最喜歡看的《三國演義》和《西游記》。在路上歇息的時候,趙應(yīng)仙會抽空在帳篷里讀上幾段。在那高原荒野上伴著馬鈴鐺的響聲和松明火把讀《三國演義》《西游記》,肯定別有一番特殊的趣味。他們本身的行程,就是一趟趟充滿艱辛和奇遇的“西游”。那以后許多年,在趙老給我講述他們西行的故事時,他還經(jīng)常會用上一些文雅的詞句,那可能就是從古書上來的。
那么長時間出門在外,要準備的東西還很多。得帶上臥具和鋪蓋、餐具、部分主要的吃食,如腌肉、面條、糌粑之類,以及在漫長的路上需要的一切東西。帳篷和炊具什么的趕馬人會帶的。說起來這好像并不復雜,但真正動手準備起來,那就等于你幾乎要把整套的家當都帶上。那畢竟不是到什么度假村去休閑,而是要在遠離文明的荒野之中度過半年的時間。
出發(fā)的時候,趙應(yīng)仙已是一身藏族裝束——寬袍大袖的楚巴,用一根腰帶束緊,右臂袒露著。行囊里還有獸皮帽、羊皮袍和藏靴。俗話說入鄉(xiāng)隨俗,在雪域高原上,也只有藏裝才能適應(yīng)那里的氣候,也便于騎馬。走西藏的“藏客”都有整套漂亮的藏裝。去到西藏境內(nèi),趙應(yīng)仙他們甚至要換掉從麗江穿出來的麗江當?shù)厣a(chǎn)的皮靴,那對于西藏的大山來說過于笨重,用布和氈子做的藏靴則十分合腳,而且暖和又輕便,連襪子都不用穿,光著腳塞到藏靴里就行。不過話說回來,他們那時也沒什么襪子可穿。
跟有些地方的馬幫不一樣,納西族、藏族馬鍋頭和趕馬人都沒有紋身的。
每個走西藏的藏客不僅穿的是藏裝,而且大多講得一口流利而道地的藏話。趙應(yīng)仙至今還能講一口流利的藏話,一講到西藏,一串串的藏話就迸了出來,盡管他已經(jīng)50年沒進過藏區(qū),沒跟藏族打過交道。趙應(yīng)仙還識得一些藏文,如今還能像我們熟讀漢語拼音一樣,能將藏文的所有字母唱念出來,“噶咔噶哪,扎查扎哪,沙薩阿雅……”正因為有這種語言及生活習俗方面的便利,納西族馬幫才得以在藏區(qū)通行無阻,就像在自己的家鄉(xiāng)一樣。
其實,藏族與納西族的關(guān)系,跟茶馬古道一樣源遠流長,甚至更為深遠。兩個民族都屬于氐羌族群,里面流著相同的血液。他們的祖先同為游牧民族,都生活在高原上。
這些有利的條件,使得麗江納西族馬幫成了這一區(qū)域里各個民族之交流的中介,使得他們義無反顧地走向那片廣袤的雪域草地,走向那眾山之巔,走向那眾水之源,走向我們這個世界的屋脊。
天各一方
像以往每次出門一樣,趙應(yīng)仙那病弱的妻子都要默默地送他到院子大門處,看趙應(yīng)仙從門口小溪邊的拴馬石上解下他那匹名叫“紅比”的鐵青騸馬,一直到馬蹄的得得響聲消失在小巷外,她還繼續(xù)倚在大門門框上。趙應(yīng)仙在走出妻子視野的時候,照例要回過頭來,朝眼淚巴巴的妻子揮揮手,說:“回吧,回吧,”然后就去與他管轄的馬幫隊伍匯合,浩浩蕩蕩穿過麗江古城那狹窄的街巷,經(jīng)過擁擠的四方街的廣場和店鋪,翻過獅子山的山梁,迎著從金沙江峽谷里吹來的已經(jīng)暖融融的春風,沿著一條條從玉龍雪山上流下來的清澈無比的溪流,走出開滿了野薔薇花的麗江。
一開始趙應(yīng)仙并不想騎到他的坐騎“紅比”那渾圓的背上,自己一步步走出麗江壩會使他覺得心里好受一些?!凹t比”很懂事地走在主人的后邊,連響鼻都沒打一個。那是趙應(yīng)仙供職的“達記”商號配備給他的專用坐騎,它已經(jīng)跟他在西藏走了很多趟。趙應(yīng)仙在哪兒,“紅比”就跟著在那兒。“紅比”是一匹鐵青色的騸馬,溫馴聽話?!凹t”在藏語里就是鐵青色的意思。人們往往用牲口的皮色來給它們?nèi)∶帧?
然而,此時此刻,就是懂事的“紅比”也無法理解趙應(yīng)仙的心情。這么一走,就意味著離開家鄉(xiāng)和親人大半年。細心而溫情的趙應(yīng)仙永遠忘不了多年前他第一次離開妻子時給他留下的遺憾。
趙應(yīng)仙很早就離家到德欽投奔在那兒做生意的叔父,但叔父的生意很小,他就在著名的“達記”店鋪里當了小伙計。當了幾年學徒后,趙應(yīng)仙已經(jīng)成人,家人給他帶信說已為他在麗江選定了結(jié)婚成家的伴侶,要他結(jié)束在德欽的學徒生涯,回麗江成家,支撐起一個家庭。趙應(yīng)仙很快結(jié)清了在德欽的一切事項,匆匆趕回家鄉(xiāng)。他甚至完全不知道家里為他娶了個什么樣的妻子。在納西族地區(qū),年輕人的婚事完全由父母做主,自己是沒有選擇伴侶的權(quán)利的。趙應(yīng)仙作為家里的獨子,更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他只有相信自己的父母會為他安排下一門能使他滿意的親事。事情也果然如此,趙應(yīng)仙結(jié)婚后并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對頭。大多數(shù)的年輕人都是這么過來的。
然而,僅僅跟新婚燕爾的妻子在一起生活了大半年后,趙應(yīng)仙又得踏上茶馬古道去為一家人的生活而奔波。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不允許他待在家里過兒女情長的日子。一個男人總不能就守著老婆過一輩子。再說,那時茶馬道上云南與西藏、印度之間的貿(mào)易正處于如火如荼的時期,大家都希望在那條路上獲得利潤和收益,已擔起一家人生活重擔的趙應(yīng)仙自然不能例外。趙應(yīng)仙沒想到的是,他第一次走茶馬古道,一去就是兩年。等他從西藏回來,這才知道妻子已為他生了個兒子,而且差點在難產(chǎn)中死。
在半個多世紀后,趙應(yīng)仙提及可憐的妻子還覺得有些負疚和寒心。他簡單的臥室里端正地掛著他已去世的老伴的黑白照片,他把它放大了裝在鏡框里。就是這位病弱瘦小的女人在趙應(yīng)仙走草地做生意的時候,在麗江撐持著一個家庭,上要侍奉老人,下要撫養(yǎng)孩子。她還要主持著將家里自己無力耕種的十幾畝土地出租給別人耕種,從而得到一些租糧,另外自己又在家里夜以繼日地織布出售,換一點錢,同時還在家里做一點酒賣。這在當時的麗江,幾乎是家家戶戶最普通的生存方式。當然,養(yǎng)豬養(yǎng)雞更是一個家庭的必須,她甚至還像有些人家一樣,在家里養(yǎng)起了騾子。在那時的麗江,一頭騾子就是一筆相當大的財富。我想,大約只有像納西族婦女這樣具有吃苦耐勞精神和富有愛心的女人,才能承受那樣一種沉重而艱難的生活。
走西藏草地的趕馬人倒不會過年時出門,但他們走的路卻格外漫長而危險。是啊,路途是那么漫長險惡,一切的一切都是未知數(shù)。天曉得有什么在前頭等著趕馬人。家人從此開始長得難耐的擔憂和等待,而留在麗江的家人也讓上路的人放心不下。這是真正的天各一方。相互之間在大半年里不可能有任何的聯(lián)系,也聽不到一點音訊,只有沒完沒了的擔心和思念。那響過茶馬古道的銅鈴聲不知牽動著多少人的心。
原文發(fā)表于2010年3月5日《云南政協(xié)報》5版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作者:李旭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